服装网

82亩土地“重生记”:看肥城如何破解绿色产业用地困局

2025-08-24 10:33:00

在肥城老城街道的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排排退役动力电池正经历一场“重生之旅”。这些曾驱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心脏”,通过精密拆解、热解分选等工艺,将锂、钴、镍等战略资源重新注入产业循环链条。

“目前,公司持续扩大产能,5万吨级项目设备已安装完成正在调试,电池拆解生产线也陆续到场,二期15万吨锂电池回收项目同步启动。项目建成后,年处理能力可以达到20万吨,成为江北最大的废旧锂电池处置基地。”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仲谋说。

这一宏伟蓝图的背后,是企业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也是对自身发展潜力的充分自信。但蓝图的绘制往往容易,落地生根却需要克服重重阻碍,其中,土地问题便是绕不开的一道坎。

与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仅一路之隔,82亩15万吨锂电池回收项目用地正在进行清障。这块看似普通的土地,却牵扯出一段复杂的历史渊源。

项目用地为老城街道东关居国有农用地,仅有使用权。时间回溯到1994年,东关村撤村建立东关居民委员会,村民的农村户口转为城镇居民户口,土地随之登记造册,收归国有,统一管理。按照相关规定,若建设需要用地,需依法办理有偿划拨土地审批手续。

而项目要顺利推进,首要任务便是改变土地性质,将国有农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这一步骤看似简单,实则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

“要证明这块地是国有农用地,关键在于找到199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将肥城部分农民的农村户口转为山东省地方城镇居民户口的批复。”老城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孙冠中说。

今年1月23日企业确定用地后,寻找当年省政府农转非批文成了首要任务。因档案管理不善,文件早已遗失,在肥城档案馆经过检索相关信息无果,后通过泰安市档案馆检索到关联批文,最终经过不懈努力在山东省档案馆找到了这份至关重要的批文。土地性质确定了办理使用权证有了依据,然而,事情的复杂性并未就此结束。

“办东关居的国有农用地使用权证,地邻南关居土地也没有使用权证,所以要确定东关居土地使用权范围就要确定南关居的适用范围。”肥城市不动产登记管理科工作人员解释道。

因地块久远,面貌几经变化,地界早已不明晰。当找到东关居、南关居支部书记后,这一刻图纸上争议的虚线,被“服务项目第一”的原则重新勾勒,没有推诿扯皮,只有一句:“我们对现有地界没意见,项目落地是关键。”最终国有农用地使用权证由5个工作日压缩至48小时内火线办结。

土地性质已经明确,使用权证也已办理完成,但如何高效推动国有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仍是对当地国土部门业务水平和行政效能的一大考验。

面对这一挑战,肥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创新采用了“国有农用地收回+征收”相结合的模式,该块土地的办理模式是肥城首例。在整个过程中,国土部门积极对接泰安市、请示省级主管部门,并协同多部门开展联席研判,共同推进这一创新路径的落地实施。

“林保用地审批、园区外选址论证、文物勘察、地质灾害……涉及林业、耕保、收储、利用等各个部门多线推进、压茬同步,组件手续日渐齐全。”肥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发展中心主任汪迎波说。

通过收回预公告、现状调查、补偿安置等等一系列严谨流程后,7月7日,该地块农用地转用批复。这一系列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现了肥城各部门的奉献与担当,为项目的快速推进扫清了关键障碍,也提振了企业做强做大的信心和决定。这种“特事特办”的背后,是政府对绿色产业的战略倾斜,更是营商环境优化的具体实践。

“前期,济南起步区、济宁、滨州等地多次邀请我们去投资建设锂电池回收项目,他们有现成的工业园车间,但是都被我们拒绝了,我们始终看好肥城的产业生态、是能茁壮生长的土壤。”吴仲谋说。

从项目落地时的标准厂房,到建设过程中的“项目管家”;从技术攻关时的专家智库支持,到要素保障时的创新审批模式,肥城构建起涵盖技术、资金、土地的全要素保障体系。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故事,更是一个地区在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的生动缩影。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 邢飞)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