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网

暑假“野泳”小心这类“虫子”,致死率97%!

2025-07-11 18:52:00

通讯员 陈思雨 湖南日报记者 李传新

暑假来临,游泳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活动,锻炼之余,还能消暑。但近期一则“孩子在海边游泳感染食脑虫”的报道,引起很多家长的恐慌。“食脑虫进入人体后,真的会把大脑吃掉吗?”“暑假还能安排游泳吗?”

7月11日,湖南省胸科医院综合门诊部主任、主任医师李升炉接受采访时解释,“食脑虫”并不是一条虫,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学名叫阿米巴原虫,其中最致命的有三种:一种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一旦冲进鼻腔,可沿着嗅神经钻进大脑,引发急性阿米巴脑膜炎,进展飞快;其次还有两种——巴拉姆希阿米巴和棘阿米巴,前者更喜欢通过皮肤小伤口或吸入尘土慢慢进入体内,后者常见于隐形眼镜相关角膜炎,偶尔也攻击大脑。所以,食脑虫真的会吃掉大脑中的一些组织。

全球罕见却致命,早诊困难重重

“食脑虫”感染遍布全球各地,在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比利时、捷克、泰国以及南美洲、非洲等地均有报道,即使在具有良好医疗条件的医院,患者采取了积极救治措施,病死率也高达97%以上。

“在中国,得食脑虫属于罕见事件,感染概率极低,一年到头全国也难得见到几例,但感染者中多见幼儿、青少年群体。如果得了这种疾病,一旦进脑,病死率很高,发病后常在一周内迅速恶化。”李升炉说,“食脑虫”的早期症状像普通脑膜炎——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脖子发硬,很容易被当成细菌或病毒感染,等真相大白时已错过最佳窗口。同时,很多有效药分子大、毒性强,穿越血脑屏障困难,高剂量应用又容易带来副作用。如果要确诊“食脑虫”这种病原体,必须在脑脊液或病灶组织里找到阿米巴或做分子检测。

食脑虫感染常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且2/3的病例发生在健康的儿童身上,这或许是由于儿童筛状板上的孔多于成人。

在发病前,“食脑虫”感染者大多有过在温暖的湖泊、河流等天然水域或氯消毒不完全的游泳池中潜水、跳水,鼻腔被温暖的淡水猛冲等玩耍的情况。研究表明,在这些天然水中存在大量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是“食脑虫”传播的主要源头。不过,李升炉表示,喝了被食脑虫污染的水,是不会被感染的。这是因为在胃酸环境下,食脑虫无法存活,且食脑虫不会通过消化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此外,食脑虫也不会导致人传人。

不要“野泳”,玩水要做好防护

既然食脑虫主要生活在水中,暑假期间,带孩子玩水时,应该如何避免感染食脑虫呢?

李升炉提醒,不要“野泳”。游泳最好去定期消毒的游泳池或水上乐园,同时还要戴好泳镜和鼻夹。另外,玩水后,最好马上用瓶装水清洗鼻腔,回家后再用煮沸过的温开水清洗一次。鼻炎患者日常清洗鼻腔时,不要直接使用自来水,要用煮沸的水做成生理盐水,洗鼻壶等工具也要清洗、消毒。如果游泳、戏水后出现头痛、呕吐、发热、嗅觉异常等可疑症状,应立即就医。

李升炉表示,目前针对这种疾病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多药联合加以控制颅内压,国内已有成功抢救的报道,但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