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王世敏 通讯员 刘通 潍坊报道
产业园区里车辆穿梭,乡村道路旁庄稼盛长,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智慧大棚内果蔬飘香……行走坊子乡村,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近年来,潍坊市坊子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围绕乡村产业升级、人居环境改善、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源要素向片区聚合,创新举措在片区先行,构建“1个省级片区引领、1个市级片区助推、4个区级片区加力”的发展格局,探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坊子样板”。
产业驱动挺起片区硬脊梁
走进坊子预制菜产业园,一幢幢标准厂房高大气派,物流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这个占地3000余亩的产业园,汇集了中基食品、阿齐食品、亚米基食品等一批优质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坊子预制菜产业园所处的“坊有好品·安觅田园”乡村振兴片区,位于坊安街道西部,总占地约1.5万亩,涵盖10个村居。近年来,坊子区突出省级乡村振兴片区先行引领,探索融合化、组团式发展路径,打造以有机种植为基础、农产品深加工为引擎、循环农业为特色、休闲观光农业为纽带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培育起有机循环农业、预制菜产业两大过亿元主导产业。
为加快产业培育,坊子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撬动中基、亚米基、玉泉洼等企业投入1.58亿元实施技改扩建项目,推进稷丰农业园区提升项目等4个新落户项目建设,全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与坊安街道相邻的黄旗堡街道,立足示范片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特色,积极打造“杞国古韵·番茄红”乡村振兴片区。为做优做强乡村产业,坊子区投资756万元建设特色农业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建成投用11个高端智慧大棚,投资260万元建设百丰家庭农场,引入颜丰食品预制菜储藏、名荟宣果蔬加工两个项目,投产后可带动年产值提升30%以上。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坊子区坚持项目建设引领产业培育,加大重点项目招引和建设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头活水”。2025年,坊子区围绕培育亿元主导产业目标,规划实施乡村振兴项目40个,计划总投资9.53亿元,目前13个项目已建成投产,为片区产业集聚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基惠民绘就乡村新图景
“我们村的道路今年真是大变样,又平又直又好走,出行心情都不一样了!”走在进村道上,洼里村村民李述光哼起了小曲。今年洼里村投资200余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硬化道路2500余米,打造标志性乡村旅游道路,将村庄道路与国道贯通,方便居民出行。

这是坊子区聚力抓好乡村振兴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坊子区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在“坊有好品·安觅田园”片区开展乡村建设提升行动,组织10个村开展冬春绿化工程,完成7条新建道路及排水体系疏通工程和李家水坡自来水改造等4项重点工程。同时,实施村庄补绿行动,对东王松一村、东王松三村、东王松四村等进行绿化美化,进一步提升村庄形象。
在“杞国古韵·番茄红”乡村振兴片区,黄旗堡街道组织开展美丽乡村行动,清运垃圾2540吨,新增绿化苗木3000棵、路灯300盏,与高校合作开展“墙绘展新颜乡村入画笺”志愿服务活动,完成西红柿元素、哪吒元素等彩绘墙画20余幅。
针对乡村建设短板,坊子区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加强村庄道路、供水、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将更多的“真金白银”用到农村基础设施“刀刃上”。
2025年,坊子区共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10个基础设施项目,重点解决乡村建设中群众“可感可及”的问题。同时,以生活污水整治、垃圾清运、破壁残垣治理等小切口为突破,推广“红黑榜”“四落实”等长效管护机制,开展标杆村建设提升行动,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区共创建市级以上和美乡村示范村99个,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
模式创新鼓起村民钱袋子
走进玉泉洼精准农业示范基地,一排排智能种植床巍然壮观,种植床上油菜、苦菊等各类叶菜生长旺盛。“这里的蔬菜一年可以种植16茬。”洼里村党支部书记、玉泉洼联合社总经理刘向东介绍,村里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循环、智慧数字农业,集体收入连续4年超过100万元,开创了强村富民的新路子,形成了辐射带动强、可复制可推广的“洼里模式”。

近年来,坊子区以乡村振兴片区建设为引领,牢固树立“一盘棋”工作理念,深入挖掘片区特色亮点,做好结合文章,确定了一批“强村富民 融联共富”产业项目,培育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增收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有鸢相伴·筝未来”乡村振兴片区依托风筝产业基础,推动风筝生产加工、销售、创意设计、文化传播等融合发展,风筝产业年产值超过2亿元。“生态田园·白浪新村”乡村振兴片区发展蓝莓种植产业,积极开发近郊游采摘游乡村旅游线路,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杞国古韵·番茄红”乡村振兴片区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方式,流转土地300余亩,为东安泰、颜家汶畔、东门口、逄王一村等村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左右。

经过多年探索,坊子区逐步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园区+农户”“合作社+入股分红+工资收入”“农业企业+员工”增收模式,构建了土地流转、大田托管、“保底+绩效”等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拓宽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路径。截至目前,打造3家村级共富公司,6个示范片区内47个村实现连片发展,村集体收入均超过10万元,其中年集体收入20至50万元经济强村达到34个,50万以上村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