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以“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为主题的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成都开幕。开幕式上,发布了《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中国国家公园视觉形象标识标准化设计系统手册》三项国家公园建设重要成果。
首次发布的《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显示,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余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
具体来看,三江源国家公园有力维系了“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生态的安全命脉;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了我国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的完整统一、相互贯通;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海南长臂猿种群持续增长;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了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成为全球同纬度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基因库。
此外,按照此次发布的《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未来,国家公园建设将运用最新的科研技术成果,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国家公园重点区域野生动物常态化精准识别和实时感知,更好服务于保护修复、在线监管、公众服务等工作,全面提升国家公园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过去十年,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首批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确权登记,不断推动生态利民、生态惠民,通过生态搬迁、特许经营、志愿服务、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形式,为当地社区带来更多发展新机遇,近5万名当地居民成为生态管护员,年人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万元至2万元。
编辑: 方艺霖 责编: 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