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名社区工作人员如何服务好上千户居民?观山湖区宇虹社区通过整合数据资源、创新服务载体,使得工作任务在“社区事务响应站”就能统一派发、居民在微信群里@“宇小虹”就能快速得到相关问题的解答、机器狗在小区巡逻就能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有效提高了事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度。这启示我们:数据“跑起来”,就能焕发出以民为本的新活力。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往往在于数据“跑不动、跑不远、跑不快”;而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突破点,关键在于打通数据壁垒、促进数据共享、实现高效流动。当海量数据在“数据大脑”中互联互通,当数据代替人工“跑”遍服务群众的每个环节,长期困扰基层治理的“小马拉大车”问题将得到一定缓解,基层工作人员也就能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办好民生实事,促进服务效能与温度同步提升。
数据“跑起来”,首先应打破“信息孤岛”。过去,基层工作人员常常因信息获取渠道分散、信息传递不及时而陷入低效率的忙碌,群众办一件事需要跑多个部门、跑多次,甚至来回跑。这背后是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未能实现有效流通与共享,进而制约了整体办事效率的提升。充分整合公共服务领域的数据资源,在确保数据安全基础上打通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数据壁垒,推动办事流程从“人跑腿”变成“数据跑”,治理效能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数据“跑起来”,载体的选择至关重要。依托居民高频使用的数字化工具来提供“指尖服务”,有利于降低使用门槛,增强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在依托高频工具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创新服务载体,根据不同群体的使用习惯,优化界面设计与操作流程。同时,还应以需求为导向,持续收集基层工作人员和群众的反馈情况,动态调整数据共享范围和服务流程,切实降低基层负担、提升群众体验感。
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政务数据共享流通的行政法规《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政务数据管理迈入法治化新阶段。当企业的数据需求能够快速对接供给,当人们的指尖能够顺畅连接办事平台,带来的不仅仅是政务服务的升级,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跃升、高质量发展的提质。
张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