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网

小学“冤家”,中学又在同一个班

2025-05-03 09:36:00

小阳是初一男生,脑子比较灵活,成绩也说得过去,就是管不住自己。上课总忍不住有些小动作,说说小话,午休也闲不住,时常制造“看点”。班主任没少找家长谈话,小阳每次认错态度都很好,事后却收效甚微,属于“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型。

同班的小逸情况类似,但小逸更倔强也更固执,当面不肯轻易低头认错,事后也不把班主任的话放在心上,属于“冥顽不化”型。

小阳和小逸小学就一直同班,相互看不顺眼,6年期间大的冲突发生过不下3次,小的冲突不计其数,是名副其实的“冤家”。这对冤家上初中后,恰好又被分到同一个班,鸡毛蒜皮的小摩擦从入学开始,没完没了。每次冲突之后,班主任尝试让二人和好,双方都很不情愿,就算表面暂时和解,但关系并没有实质的改善。

小阳和小逸的妈妈时常主动跟班主任保持联络,但都是各自在帮孩子找借口、求情和开脱责任,有时还从孩子口中听到班里一些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要求处理,反将班主任一军。班主任在跟家长兜了无数圈子之后,感到很无奈。恰好小阳的妈妈反映,说小逸联合全班同学一起孤立小阳,希望心理老师能跟孩子沟通一下。

我先邀请小阳来到咨询室。当我们在沙发上坐下来,我观察到小阳在不停摆弄自己的手指,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先开口:“小阳,今天邀请你来到咨询室,是受班主任之托,也是你妈妈的诉求,可能你并没有很强的意愿跟我沟通。你能够坐在这里,我非常感谢你的信任。我从班主任那里知道了一些关于你的情况,但我希望能从你这里,了解到你在班里的真实感受和你的真实想法,可以吗?”

听我说完,小阳放下了一些戒备,神情也显得轻松一些,他感觉班里同学都不喜欢他,甚至有些跟他对着干。他回去跟妈妈倾诉,妈妈就会给他支招,教他怎么对抗同学。小逸在经营人际关系方面更胜一筹,小学时小阳的一些好朋友现在也都被小逸“撬走了”。之后小阳的话锋便转到了小逸身上,花了很多时间讲述6年以来他俩的种种过节,小逸有多么过分,如何针对自己等等。如果很满意是10分,无感是0分,小阳对小逸的感觉是5-6分。

我耐心地听着,发现在让小阳感到困扰的人际关系中,排在首位的并不是人缘不够好,而是集中在跟小逸的关系上。这跟我从班主任那里得到的信息不太一致。我再次跟小阳确认:“比起其他同学,似乎和小逸的关系才是更困扰你的。是这样吗?”小阳点头。

等小阳讲的故事告一段落,我便反馈他:“小阳,我听到了你跟小逸的‘爱恨情仇’。你在这段关系里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得到的却只有伤心和失望。”

小阳很诧异:“这怎么能是‘爱’和‘情’呢?只有‘恨’和‘仇’啊。”

我笑着问他:“有什么区别吗?”

“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感情嘛。”小阳有些激动。

“爱和恨看起来好像是相反的,但都是很有能量的情感,会让我们有很强烈的情绪卷入和体验。就像一个摆锤,摆动到这边的最高点是爱,那边的最高点就是恨。”我尝试引导他。

小阳愣了一下,勉强点了点头。

“那如何才能让情感的摆锤停下来呢?”我继续问他。

“就当普通同学,互不干涉,相安无事呗。”小阳回答。

“这次你说对了一半。”我说,“让摆锤停下来,还需要一个冷处理的阶段。你俩毕竟还在同一个班,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这段时间不只是互不干涉,还得尽量避免接触,给彼此一个喘息的空间,慢慢适应让对方淡出自己的视线。不能总盯着人家伺机找茬儿,你能做到吗?”

小阳坚定地点点头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之前确实像您说的那样,会特别留意他有没有说我坏话或针对我,发现了就跟他叫板。现在我也想像您说的那么做,理想状态是我俩的关系维持1-2分就够了。”

“从5-6分的关系,降到1-2分,其实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有心理不舒服的时候,随时来找我。”

“好的,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小阳一脸轻松地走出咨询室。

我又约谈了小逸,小逸谈起跟小阳的关系,表现得比较冷淡,他说小阳对他来说只是普通同学,但小阳总是招惹自己,很烦。小逸当下对和小阳关系的评分就是1-2分。我告诉小逸,一段关系总是需要情感投入少的一方来掌控局面,因为情感陷入多了,就会失去理智。现在你俩之中,你是需要掌控局面的那个人,所以请你更多地包容小阳,更多地克制情绪,可以不理他、躲开他、找老师求助,但不能再有冲突。小逸也答应了。

这件事过去一个月,班主任反馈他俩确实消停了很多,这段时间真的没有再出现任何冲突。更可喜的是,小阳在各方面都有了很明显的进步。

咨询师感悟:

在就近划片入学的大背景下,小阳和小逸这样的情况确实挺常见,有的家长甚至想方设法跟学校申请,自己家孩子一定不要跟某个同学在同一个班。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互斥和相吸的人际关系模式的确有很多相似的心理动力,所以咨询中我跟小阳说的话并不完全是开玩笑。

对于刚进入青春期的男生,用这种调侃的方式会让他们更多从情绪中冷静下来,用理智反思自己目前的人际处境,而不是提到对方就怒火中烧,只顾情绪上头,半点听不进去劝说。用爱恨情仇来类比“冤家”,帮助学生发现,关系的改善不能只寄希望于对方让步,自己也要作出积极调整。而且,关系的改善并不是说就一定要化敌为友、握手言欢,相比于之前的对抗和冲突,成为互不干涉、相安无事的普通同学就已经是极大改善了,也更符合两个孩子对关系的期待,更易被接受。

另外,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他们对同伴之间归属感的需要远远超过了对亲子关系的需要,他们更多沉浸在自己“长大了”的喜悦中,很排斥某个同学“像个宝宝不懂事”,更反感在同伴关系中某个同学家长介入指手画脚,所以小阳在同伴关系中不太受欢迎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我在跟小阳家长反馈的过程中,提醒家长注意一下跟孩子的边界,家长也表示自己之前的做法确实欠考虑,以后会积极调整。

期待更多的小阳和小逸们,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恰当引导下,顺利化解干戈,还自己内心一片清净平和。

钟婷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