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退休老人郑帼华的故事被上海各大媒体报道:退休后的12年间,她参加上海各类讲座2784场,积累了47本读书笔记。5月8日,她将这些笔记捐赠给静安区图书馆,图书馆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和阅读座谈会。
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刚落幕不久,这一新闻再次让人感受到了暖暖的书香味。一位普通老人的亲身经历微观、真实、亲切。郑帼华个人的阅读史,是上海全民阅读建设的一个缩影。20多年来,上海持续出台政策,促进公共文化资源优化,营造书香上海的浓厚阅读氛围。2024年上海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7.15%,人均阅读量超10本。图书馆早已不仅是提供图书借阅的场所,正经历着向“知识枢纽”“文化启智”综合定位的转型。仅以讲座为例,2023年,上海公共图书馆组织各类讲座2163次,参加人次超20万。
在丰富多元的公共文化活动中,讲座为什么尤其火爆?这与其实时互动、答疑解惑的特点相关,听众对内容的接受度可达75%。上海的公共图书馆之所以大力组织讲座,正是看到了读者的切实需求。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服务思维:要让书香上海、全民阅读抵达更多人,不仅要持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更要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提升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作为一座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在全民阅读建设中始终重视老年群体。郑帼华参加的讲座中,有1000多场在线上举办,也印证了老年人对于新阅读和学习方式的高接受度。今年年初出台的《上海市“乐龄乐读、乐学乐为”老年阅读行动方案》,提到首批20个“乐龄书架”设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城市书房、社会福利院、老年大学等点位,覆盖全市16个区。
郑帼华是上海全民阅读建设的受益者,现在她又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捐献给图书馆,这是一场动人的双向奔赴。个人的阅读史,是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生动档案与注脚,现在它如浪花归于大海,变成了时代浪潮中独具个性和细节的特殊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