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在颍泉区中市街道中北社区的安徽新世纪种业良种繁育基地,“90后”农业科技工作者洪江鹏正对小麦新品种进行田间观察记载,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株高、穗形、抗病性等数据。

多年来,洪江鹏带领团队用数据分析基因,用双脚丈量土地,研发出12个小麦新品种,其中“抗旱、节水、节肥”型小麦新品种“徽研56”填补了我省空白。他先后荣获“安徽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阜阳市劳动模范”“阜阳市工匠标兵”等荣誉称号。
眼下,皖北大地的小麦正处于灌浆初期,是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系统地开展田间监测。在基地的试验田里,洪江鹏拨开麦秆,指尖轻捏麦粒,对着阳光仔细看。“灌浆初期的麦粒像青豆般饱满,却还没透出淀粉的乳白。”洪江鹏说,这段时间,他和团队成员几乎每天都泡在试验田里,系统监测小麦生长数据。从籽粒灌浆速率、环境参数,到结合水肥调控、抗逆试验和品种筛选,再到利用遥感等技术评估群体特性,一个数据也不能落下,最终构建成产量预测模型并形成技术方案,以提升灌浆效率、抗逆能力及小麦产量和品质。
洪江鹏说,试验田里的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每个阶段的生长情况数据都要清晰、准确地记录,一季下来,至少要记录成千上万条数据。为了筛选出理想品系,他和团队每年要手工测定超过上万株小麦的性状。
通过对数据的提取、分析,洪江鹏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了12个小麦新品种,其中“高产、多抗、广适”型小麦新品种“徽研66”是安徽省目前审定区域最广的品种,成为小麦主推品种……
“好的品种培育出来后,通过推广种植,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洪江鹏深有感触地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育种工作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真正适合农户需求的好品种。“这不仅仅是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更是一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高度责任感。作为年轻人,我们要有这样的工匠精神。”
全媒体记者 汪文婕/文 张卫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