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凤头鸊鷉吃食。

成年凤头鸊鷉喂养雏鸟。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本报记者 吴玉玺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而在20日和21日,2只凤头鸊鷉雏鸟在哈尔滨群力外滩湿地公园陆续破壳而出,向这个美丽的世界探出了毛茸茸的小脑袋。
两个小生命顺利诞生的背后,是一群人在默默地精心守护。时间回到4月22日,一对野生凤头鸊鷉在群力外滩湿地公园水面上安家筑巢,这吸引了常在湿地拍鸟的4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的注意。
鸟类摄影爱好者杨威介绍,凤头鸊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对栖息环境极为挑剔,尤其钟情于生长着浓密芦苇和水草的湖沼,选择在群力外滩湿地公园栖息,说明这里的湿地生态环境是非常好的。
“当时我们发现凤头鸊鷉已经在巢里产蛋了,但是鸟巢距离岸边只有1米的距离,大家都很担心。”杨威说。
从这一天起,一场关于生命的守护开始了——群力外滩湿地公园安排专人值守,鸟类摄影爱好者也纷纷行动起来,迅速组成守护小队,在鸟巢附近轮班值守,立起警示牌和科普知识展板,向市民介绍凤头鸊鷉的习性与保护意义,传递生态保护理念。大家共同为这对凤头鸊鷉筑起安全屏障。
经过一个月努力,这份坚持终于迎来了回报,看到两个小家伙安然无恙出生,大家心中满是欣慰与感动。“希望它们能在湿地度过这个美好的夏天。”
万物共生,和美永续。凤头鸊鷉一家与鸟类摄影爱好者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场成功的爱心守护,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黑龙江的生动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