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网

聊城耕耘者 | 王天兵:乡村振兴领路人和他的“甜蜜事业”

2025-05-02 16:31:00

大众网记者 孙贵坤 乔思亚 杨潇潇 汪晴 聊城报道

五一假期,聊城高新区许营镇呈现出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无论是大棚里忙着摘瓜的瓜农,还是街道上来往收购的车辆,还是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 “劳动节” 的含义。

5月1日上午,在许营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联动温室棚内,一个脸庞黑红、憨态可掬的身影正在瓜秧里来回走动,时而凑近看西瓜的生长情况、时而蹲下整理瓜秧,全然不顾因棚内高温而浸湿的上衣,他就是聊城高新区许营镇乡村振兴工作站站长王天兵。

“哪有假期啊!假期正是最忙的时候”。面对记者的采访,王天兵腼腆的笑了。

王天兵告诉大众网记者,2016年他从部队转业回来,便开始与农业打交道。当时许营镇刚好探索特色化种植道路,引进了“西瓜王子”“超越梦想”等多个小型礼品瓜品种,通过发展立体化种植,真正做大做强了西瓜这一支柱产业。2022年,许营镇又立足西瓜之乡的品牌优势,积极推动西瓜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成立城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统筹产业园运营。从那以后,产业园便成了王天兵每天必打卡的地点之一。

“这是我们和20多家科研公司合作进行试种的多个西瓜新品种,我们需要全过程全周期记录它们生长的各个环节,你看我们在每个瓜秧上都做了标签,不同颜色的标签代表着不同日期完成的兑花,一般兑完花后50天西瓜就成熟了,到时候根据不同颜色的标签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采摘”。王天兵指着大棚里的瓜秧向大众网记者介绍说,举手投足间俨然一副“种瓜老手”的模样。

“黄沙茫茫显凄凉,老者勤苦种金粒。汗水灌出瓜秧绿,结下善果供客尝。”正是因为热爱,王天兵对许营西瓜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王天兵向记者介绍这首诗的出处,这是清朝首位状元傅以渐的一首诗,相传当年傅以渐拜庙途经许营,天热口渴,一位老者赠瓜解渴,诗里的‘善果’指的就是许营西瓜,许营西瓜种植可以追溯到四百年前。目前,全镇大棚西瓜收获面积约3万亩,总产量达15万吨,年收益近3亿元,是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如何推动产业振兴从而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一直是王天兵努力工作的方向

王天兵告诉大众网记者,无论是联合研发公司试种的新品种,从而筛选最适宜许营土地的西瓜品种;还是探索多种类作物的种植,以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价值;还是接下来将在产业园区建设的多类型棚体,其目的都是为农民增收致富打造一个可借鉴样板,让农民在致富路上少走弯路。

从传统的拱棚种植到立体化种植,从普通西瓜到礼品瓜,从瓜农个体种植到规模化生产园区。多年来,许营镇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大有成就。回顾投身乡村振兴近十年的时光,王天兵欣慰地说:“看到一个个许营西瓜被运往全国各地,我内心很是自豪,只要听到别人说许营西瓜好,我就很高兴,更重要的是西瓜产业带动了许多农民增收,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