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清晨,薄雾缭绕在枧坝镇黄鱼江,坐落于黄鱼江畔的柳湾诗社,文风荡漾。
7月16日,绥阳县枧坝镇黄鱼村柳湾诗社迎来了特别的一天。贵州师范学院“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基地授牌仪式在此举行,这是校地合作搭建打造的又一新引擎、新平台、新典范,贵州师范学院将与绥阳县携手,推动文艺创作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让更多合作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为绥阳高质量发展增添后劲。
贵州师范学院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任洁,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聂森,绥阳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统战部部长江继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著名诗人李发模等参加。
江继义在致辞中表达了对贵州师范学院的深情谢意。她说,贵州师范学院“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基地的协同创新,不仅是让思政课堂从教室走向绥阳的山水田园,更是让文艺创作从书斋走向诗乡的乡村旷野。这样的教育,定能培养出“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天地”的时代新人;这样的合作,才能让文化振兴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绥阳县委将始终以最大的诚意、最实的举措支持基地建设,以诗乡文化为纽带,与贵州师范学院共同挖掘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育人素材,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绥阳大地生根发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诗乡的沃土里开花结果。
绥阳,地处黔北大地,自隋大业七年(611年)置县以来,悠久绚烂的诗歌文化已绵延1400余年,这座县城因山而兴、因水而灵、因诗而名。2008年,绥阳县获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诗乡”。
作为中华诗词之乡,近年来,绥阳县诗歌文化发展繁荣,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全县诗歌创作基地、文学社、诗社、诗歌村、诗歌社区、诗歌之家星罗棋布。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飞水山歌村、募阳民歌村、柳湾沟诗歌创作基地、郑场镇凤凰诗歌村等20余个诗歌创作基地,先后涌现了廖公弦、李发模、杜兴成等为代表的数百位绥阳籍诗人,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诗歌作品4万余件。
据悉,“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基地是贵州师范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贵州基础教育办学使命的一项创新实践,也是探索“党建引领、文化赋能、品牌创优”育人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依托于绥阳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璀璨的“诗乡”文脉,贵州师范学院将组织师生更深入地参与绥阳的文化建设与传承、美育普及和乡村振兴,将思政原理转化为可知可感的文化实践和社会服务。与绥阳县共同培养出既有坚定政治立场、深厚爱国情怀,又具备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服务地方热忱的高素质人才,践行“思政黔行”的实践要求,真正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把学问做进群众心坎里。
从2023年以来,贵州师范学院已经为绥阳县输送“三下乡”社会实践人才百余人,围绕绥阳独特的地域文化高质量完成了300余件艺术作品,有力提升了绥阳的文化形象和影响力,极大拓展了绥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未来,我们将充分整合高校的艺术资源、学术力量和绥阳的诗乡文化、实践资源,通过常态化的读书会、艺术创作、志愿服务等活动,让青年学子在诗书中涵养品格,在田野躬耕中砥砺担当。”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邱琴表示。
在大家的见证下,活动现场举行了热烈而庄重的授牌、颁发聘书以及赠书仪式。仪式上,来自贵州师范学院的“古村新貌”团队、“艺梦黔行”团队和“数智赋能未来美育”团队还分别作了此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汇报。
“艺梦黔行”项目成员王阁堂笑着说,“通过七天的实践活动,我们对绥阳现状和当地发展有了具体了解,也增长了很多见识,提升了自身能力,今后我们也会利用专业所长积极开展文艺创作,以实际行动号召更多青年人走进绥阳,为绥阳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绥阳是中国诗乡,在实践的这几天里,我感受到绥阳的诗歌气息非常浓厚,诗歌文化历史悠久,人情非常淳朴,希望能够借助‘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基地这个平台,更深入地学习诗乡文化,更好地推广展示诗乡绥阳,让绥阳走向世界。”贵州师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学生朱雨星表示。
“沿岸朗诵,是鸟鸣虫唧;两岸的山,都居高临下”“这里有一条诗歌的河流,被柳枝捋绿,才有了铿锵的诗韵”“千载文光,尽汇此方寸镜天,弦歌不辍,终铸中国诗乡。此地钟灵,恰如星汉灿烂,辉耀南天……”当天,在贵州师范学院学子的“诗”声琅琅中,柳湾诗社还举行了诗乡读书会。
据了解,柳湾诗社成立于2016年,会员诗词作品先后在《中国诗乡》《绥阳诗词》《遵义诗联》《贵州诗联》《贵州民族报》《贵州日报》《青年时代》《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网》等发表,2019年被授予“遵义市诗词之家”“贵州省诗词之家”,2022年被授予“中华诗词之家”,成为当地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自成立以来,诗社积极开展诗歌转转会、吟诵会、培训会、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接待了省内外学校师生及文化学者百余批次,成为当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读书会上,李发模、田时林、吕金华等文化学者、贵州师范学院师生以及特邀学术嘉宾先后分享了他们对文学的见解和文学创作经验,并探讨如何高效推进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以‘马院+书院’的模式开展协同育人,意义非凡,这不仅是高校智力资源、文化资源下沉到县域的重要通道,也是绥阳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的有力支撑。诗乡的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相互激荡,能够滋养出既有坚定政治立场、深厚爱国情怀,又具备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服务地方热忱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也将为全县文化事业繁荣凝聚合力、贡献力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地方历史文化专家、著名童话寓意作家吕金华表示,“作为导师,我会尽我毕生的力量在‘马院+书院’协同育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挖掘、传承和发扬我们诗乡的文化。”


主办:中共绥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绥阳县融媒体中心
监制:石芝谋 | 总编辑:王宇
副总编辑:彭坤煜 陈霞
责任编辑:张丽 | 责任校审:王宇
全媒记者:娄云霄 潘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