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网

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 筑牢创新根基,让“冷研究”孕育“新动能”

2025-09-06 12:00:00

编前语:

9月11日至12日,由江苏省科技厅主办、江苏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的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南京举行。荔枝新闻推出《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系列报道,走进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创新园区等,与专家学者、产业界人士等共话产学研深度融合,展现江苏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江苏如何在量子物理的“微观宇宙”与深地探测的“地心禁区”同时突破?当基础研究的“冷板凳”遇上产业升级的“热需求”,怎样打通从0到1原创突破至应用攻关“1到N”的成果转化链路?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江苏又如何通过政策创新让科研活力竞相迸发?近日,荔枝新闻走近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的“黑房子”实验室与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的深地探测团队,解码江苏科技创新的“双向奔赴”——既向基础研究最前沿挺进,又向产业应用最深处扎根。

量子引力“破冰”:在黑屋里捕捉量子空间涟漪

“把时空想象成一张弹性布,苹果压出的凹陷就是引力场,而引力波就是布料震动的涟漪,引力子就是这涟漪的最小单位。”在南京大学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实验室里,杜灵杰教授用这个通俗的比喻,解释着他团队震惊国际物理学界的发现——在分数量子霍尔液体中首次观测到引力子模并发现其具有手性。这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成果,不仅同时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更让人类首次在二维空间证实了度规扰动的量子是自旋2的低能激发,为解决量子引力难题提供了全新路径。

在零下273.1℃的极端环境中,杜灵杰团队通过新型光学手段,捕捉到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准粒子。“就像在狂风暴雨中听一场交响乐,我们要从海量数据里筛选出引力子的独特频率。”团队成员介绍,实验设备每天产生数GB数据,博士生们需连续数周值守,在漆黑实验室里记录每一个激发峰的变化。这种“刨根问底”的坚持,源于基础研究的长远价值——该成果不仅开辟了关联物态几何实验研究新方向,更有望推动半导体微观结构探测与拓扑量子计算的突破,为未来网络通讯、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全新技术基座。

支撑这份坚持的,是江苏对基础研究的“真金白银”投入。2023年,江苏投入1.3亿元建设三大基础科学中心,其中依托南京大学建设的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获得5000万元专项支持,“‘攀登项目’打破常规,给了我们300万元长周期资助,不用为短期成果产出焦虑。”杜灵杰所说的“攀登项目”,正是江苏为4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量身打造的支持举措,通过5-8年稳定资助,鼓励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在这样的生态下,团队每周召开跨学科大组会,让凝聚态物理与量子信息专业的研究者碰撞思路,甚至允许学生自主调整实验方案,去年就有3名博士生在国际顶刊发表研究成果。

深地探测“突围”:从实验室走向重大工程

如果说量子研究是“仰望星空”,那么云龙湖实验室的深地攻关就是“脚踏实地”。“深地1公里以下的空间,是人类尚未充分开发的‘战略新疆域’。”实验室主任李晓昭指着墙上的深地工程示意图介绍,围绕“深地资源与空间开发”,团队正聚焦能源开发、智能构建、物质封储、安全防护四大核心技术,破解重大工程的“卡脖子”难题。

在国家深地重大战略工程中,实验室研发的精细探测装备已大显身手——它能精准识别地下复杂隐伏致灾地质构造,为矿山开采、隧道建设提供“透视眼”。更关键的是,这些技术从诞生之初就紧扣产业需求:与中煤集团联合研发煤矿安全探测系统,与中铁建合作优化地铁隧道施工技术……“我们不做‘抽屉里的成果’”李晓昭强调,实验室依托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已推动深地热能储用、碳废处置等技术落地,两个未来产业示范基地正在加速建设。

这种“边建设边运行、边聚人才边出成果”产学研协同作战的底气,源于江苏对创新平台的全力支持。从政策层面优化科研项目审批流程,到资金层面设立产学研专项基金,再到平台层面搭建对接桥梁,江苏为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扫清了障碍。李晓昭说,即将召开的2025年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让他期待能与更多企业精准对接,推动深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程现场”。

“沃土”育“新苗”,“融合”促发展

从量子世界的微观探索,到深地空间的宏观攻坚,江苏科研一线的实践,正在回答开篇的创新之问:要让基础研究结出硕果,需“政策支持+人才培育”双向发力;要破解成果转化难题,需“高校+实验室+企业”协同联动;要培育新质生产力,更需“长效生态”保驾护航。

如今,江苏正通过一系列举措为创新“铺路”:设立产学研专项基金,为高校与企业联合研发提供经费补贴、成果转化奖励;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简化科研项目审批流程,为科研团队减负;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定期组织供需匹配活动,让技术与市场精准对接。而即将到来的2025年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更将成为高校、实验室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江苏的原始创新土壤足够肥沃,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能够扎在0到1的原创工作里,为夯实科技创新的土壤埋头努力。”杜灵杰的这句话,道出了江苏科研人员的共同感受。从南京大学黑屋里的量子突破,到云龙湖实验室的深地攻坚,江苏正以“创新融合”为笔,在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画卷上,写下“基础筑基、应用破局、生态护航”的生动答案——这片创新沃土上,更多科研成果正加速生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