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网

5个故事,读懂滇缅公路的烽火岁月⑤|绝境中的建筑智慧

2025-08-31 16:27:00

编者按

1945,镌刻着一个民族的胜利与重生,也是滇缅公路血肉筑就、丰碑永驻的历史坐标。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云南网、云南发布、云岭之窗精心策划,携手云南省档案馆,依托首次对外展出的“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隆重推出“1945——揭秘档案中的滇缅公路”大型融媒体报道。

通过“1-9-4-5”的叙事脉络,以1条主稿和短片回溯征程、9组图片凝视瞬间、4座桥梁见证坚韧、5个故事触摸温度,立体呈现滇缅公路艰苦卓绝的修筑史诗,再现那段烽火岁月中融入血脉的民族记忆。

历史无声,档案作证;英魂已远,精神长存。

今天,我们推出5个故事中的最后一个故事,滇缅公路上的建筑智慧。

唐莉博士现任教于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期专注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尤其对抗战时期建筑技术与滇缅公路沿线设施有深入考察。面对镜头,她目光专注,讲述细致而充满洞察。


  当谈及战时建筑师在材料匮乏中的创造性实践时,言语间透露出对前辈专业智慧与担当的深切敬意。更以清晰的解读,带领观众重回历史现场,复现那段艰苦却闪耀的建造往事。


  以下是她的讲述: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刻,我想和大家分享滇缅公路上那些鲜为人知的建筑故事。


  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通车时,人们或许未曾意识到:维系这条运输大动脉的不仅是道路本身,更离不开沿线那些用砖石木瓦筑起的管理站、加油站、招待所、职员住宅、疏散新村等战时功能性建筑。它们不仅为运输提供必要服务,更在战火中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与创新性。


  1940年8月13日,日军空袭摧毁昆明西站加油站,燃油补给线受损。次年3月,工程师吴桢带队紧急踏勘重建。这些重建的加油站设计很有特点,以昆明西站亚细亚加油站为例,其采用轻型化与分散式布局,油罐区与营业区分离,建筑数量少、间距大、样式简单,这样既能保证加油效率,又降低了被轰炸的风险。


  除了加油站,职工生活保障设施也同样重要。1941年修建的下关疏散新村,就包含有单身宿舍、住宅、小学等百余所建筑。它们依山而建,全部采用单层设计,使用毛石做墙基、红土夯墙、双坡筒瓦顶,既隐蔽又实用。


  随着战事吃紧,1942年的海源寺宿舍工程面临更大挑战。于是,建筑师们就创造性地采用木屋架、木雨淋板墙体、油箱铁皮做屋面再铺茅草等方法,在极端条件下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


  这些建筑奇迹背后,凝聚着当时中国建筑师的智慧与担当。像留美归来的徐敬直、李惠伯等工程师,他们既精通现代建筑理论,又善于汲取民间工匠经验。在“需求激增而资源枯竭”的困境中,用石灰替代水泥、铁皮覆茅草等创新做法,展现出惊人的专业智慧。


  80多年后的今天,那些由毛石墙基、双坡屋顶构成的战时建筑群,大多已湮没在历史中。但中国建筑师用专业力量守护运输命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民族存亡之际,他们用图纸丈量希望,以工程实践诠释救国担当。


来源 :云南发布

编辑:肖金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