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网

参考消息特稿|中国“两山论”在全球播撒绿色种子

2025-07-10 08:51:00

【原标题】中国“两山论”在全球播撒绿色种子

文/本报记者 向定杰 李黔渝 倪远诗

夏意正浓,万物繁茂,一场人类与自然、与未来的对话如期进行。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于7月5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开幕,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如何协同演进。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标识(杨文斌 摄)

自2009年创办以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始终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和实践探索,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务实合作。延续至今,论坛不仅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进步,更在将相关建设理念推向世界。

10余个国家近20个国际友城、友好组织应邀参会;11场主题论坛有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四个由国际组织独立主办……相较往年,今年论坛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记者穿梭在开幕式、主题论坛等活动中发现,“两山论”无疑是高频金句,除了中国官员、企业家喜欢引用,不少外国嘉宾也是倍加认同。其蕴含的深邃思想与丰富实践成果,既改变了中国发展轨迹,也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启示。

架起绿色理念桥梁

“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全世界耳目一新。”印度工商会联合会执行董事阿都尔·达拉果地说。在一场主题论坛上,他将演讲题目直接定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这种共鸣并非个例。在众多主题论坛与交流活动中,“两山论”被反复提及,成为连接各国绿色发展理念的桥梁。

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意识到,中国的“两山论”跳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一种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一理念,各国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态危机,走出发展困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非常高瞻远瞩、十分先进的理念,我完全赞同和认同,这一理念在匈牙利也深入人心。”匈牙利国会副主席雅高布·伊什特万说。

他援引匈牙利谚语“农业耕地是向子孙后代借来的财产”,指出人类应像照顾婴儿般呵护土地、森林与土壤,确保其为后代提供生存保障。在发言中,他表示对中国在河流清洁治理、森林保护及绿地增长方面的投入印象深刻。

“我非常赞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这是非常真实的情况,比如在贵阳,绿水青山带来了宜人的气候和景色,以此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莫桑比克加扎省省长玛格丽达·琼戈说。

在与会专家看来,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分享了山东省五莲县的案例。这里山地丘陵占到86%,通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建立“山水共建共治”机制,持续治山增绿、治水兴水,森林覆盖率从建县初期的不足10%达到31.45%,当地还推进生态游、乡村游,举办常态化特色赛事和大力发展果林,生态环境从五莲的短板逐步成为最大特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则以贵州茶产业为例指出,贵州750万亩茶园不仅有效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更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2024年贵州茶产业综合产值达970亿元人民币,有力带动了茶农增收致富,贵州抹茶还远销日本、美国、法国等多国”。

此次论坛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浙江作为主宾省参加。在会议中心的一楼大厅,“诗画江南 活力浙江——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展览前,不时有与会者驻足观看。

展区中,一座奖杯、一棵梭梭树模型、一张获奖证书,分别代表着浙江“千万工程”“蚂蚁森林”“蓝色循环”三项工程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鸟中大熊猫”朱鹮等濒危物种重现的故事,也在向世人讲述令人惊叹的绿色奇迹。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制度体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多年来,中国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改善。

据介绍,近年来,随着各地勇于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中国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两山”基地提炼的“护绿换金”“聚绿成金”“借绿生金”等模式日趋成熟,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提供绿色转型动能

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九年位居全国前列,绿色经济占比48%左右……在论坛开幕式上,贵州分享的一组数据引人关注。作为昔日中国的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意味着既要赶又要转,既要量也要质。

破解多重约束、克服诸多困难,贵州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国家级绿色工厂40家、绿色供应链企业六家、绿色工业园区九个……这是论坛举办地贵阳践行生态立市,发展绿色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从中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如今在多彩贵州大地上,处处是画、步步皆景,绿色有机成为农产品的亮丽标签,绿水青山也成为旅游的金字招牌。

“中国在全世界绿色转型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国际金融论坛副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中国在绿色发展与绿色环保上的实践创新与全球示范效应,为世界绿色转型提供关键动能。

清洁发电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新能源发电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全球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国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努力践行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体现。

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风光(杨文斌 摄)

绿色发展的春风,正在吹向更广阔的世界。论坛执委会中方委员、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专门分享了贵阳市“母亲河”的治理案例。

作为乌江一级支流、长江二级支流,南明河在贵阳市民的记忆中,曾是“推开窗就闻恶臭,路过时掩鼻疾走”的生态痛点。2013年起,中国水环境集团创新应用“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攻克喀斯特地貌治污难题,逐渐还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生态环境治理需要以科技为关键驱动力。”侯锋说,总结项目经验,集团目前成立了“中德环境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将分布式下沉技术推广至一些缺水缺地国家和地区,助力当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们正在采取行动,将茶园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到国外。目前斯里兰卡已经在使用我们的方法,提升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办的一个主题论坛上,教授张利博分享道。

张利博所任职的贵州大学拥有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和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该校的一栋科研楼前,加挂的“中国-斯里兰卡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牌子十分醒目。

去年10月,由贵州大学与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大学牵头申报、华中师范大学和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共同参与建设的这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得科技部正式批准并立项建设。

实验室负责人介绍,中国和斯里兰卡都是产茶大国,对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有共同需求,实验室旨在解决茶叶种植与生产过程中传统农药利用率低、残留多等问题。

“斯里兰卡高海拔山地茶区的生态环境与贵州茶区具有高度相似性。”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剑说,通过免疫诱抗、绿色农药等有效措施,他们不仅帮助当地茶园控制了病害和草害,还让茶园大幅增产。

“我知道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我也想学习,期待和相关技术团队达成合作。”肯尼亚茶叶研究所所长莉莲·切贝特·凯里奥说,肯尼亚是全世界最大的红茶出口国,现在更多考虑的是茶叶产业的质量、韧性和可持续性,希望用一种科学、协调、对自然有利的方法进行下一步发展。

携手应对未来挑战

山地,被誉为地球的“生态脊梁”,承载着全球85%的哺乳动物、鸟类和两栖动物,以及50%的高等植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生命摇篮。而如今,全球山地生态系统正在加速退化,每年超过300种特有物种濒临灭绝。守护山地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人类的紧迫使命。

“当我们保护一座山,守护的不只是树木鸟兽,更是人类的未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谭周亮呼吁,以此次论坛为起点,努力做到三个“超越”:超越国界,建立跨国保护网络;超越学科,推动科技人文融合;超越代际,为子孙留住绿水青山。

7月5日拍摄的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式现场(杨文斌 摄)

环喜马拉雅地区是亚洲的“江河源”“生态源”和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之处,这里人口众多、文明多元、生态多样。

7月6日举行的“山地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主题论坛,首次会聚中国西南与喜马拉雅地区八国代表,共商“亚洲水塔”保护策略。论坛倡议建立“山地生物多样性跨境监测平台”,共享中国卫星遥感技术和尼泊尔社区巡护经验,实现对雪豹、滇金丝猴等旗舰物种的跨国联合保护。

气候变化是全球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上升约1.15摄氏度,2024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设置的15个气候临界点已经有九个被突破,全球极端气象事件频发,正在对全球生态系统、生计保障、公共健康和基础设施安全造成深远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唯有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未来。他还特别呼吁:“应对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尤其与青年的未来息息相关,迫切需要青年群体的深度参与。”

2023年,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一位穿戴苗族传统服饰、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分享生态保护观点的中国青年引起大家的关注。他就是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的“95后”苗族小伙谢宗旭。

在7月4日举行的“国际气候与环境治理青年论坛”上,由中国青年气候行动联盟发起的“Climate X”双碳数字化项目正式启动。谢宗旭担任这个项目的执行主任。他介绍,“Climate”是气候,X是指联动全球各地。

据了解,2019年,清华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推动高校间的交流合作。该联盟于2022年推出首个针对青年气候领导力的培训项目,并发展了“Climate X(气候变化协同)”全球系列行动,这一行动既为青年学员提供国际舞台,也帮助他们将学到的理念带到社区和公众视野。四年来,“Climate X”吸引了来自79个国家、500多所高校的2000余名学生、青年参与培训。

“我赞赏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推动的国际合作。”所罗门群岛副议长莫里斯·托伊雷纳说,面对共同的挑战,唯有深化合作与相互理解。

正如此次论坛形成的《2025贵阳共识》所呼吁的,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环境破坏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让我们携手共进,汇聚更加磅礴的伟力,同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化解全球生态危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7月10日第7版

编辑范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