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浆、涂布、辊压、模切……在阜阳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上,自动化设备轰鸣运转,原材料经过一系列工序后,变成一块块性能卓越的钠离子电池走下生产线。1个多月前,钠离子行业领军企业中科海钠在阜阳发布全球首个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搭载的正是阜阳海钠生产的钠离子电池。眼下,“阜阳造”钠离子电池,正源源不断为电力储能、工程车、乘用车、商用车等领域输送“钠能量”。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推动消费升级的关键支撑。阜阳市坚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为旗帜性抓手,着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全面加快区域性科技创新强市建设步伐。
协同发展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近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专利转化运用十大优秀案例,阜阳市推荐的“知识产权赋能,助力区域发展”成功入选。“该案例的核心专利源自我校侯金波研究员团队。基于大数据的菌类自动化栽培系统,成功实现冬虫夏草仿生培植技术突破,将存活率提升至82.3%,活性成分提高35%。”阜阳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张丙开告诉记者。
“这一专利技术,构建了冬虫夏草全生命周期智能培育体系,使其摆脱对高寒生态环境的依赖,在仿生舱内即可完成仿野生化栽培全过程。”张丙开解释,针对野生冬虫夏草资源稀缺与市场需求激增的矛盾,团队历时数年自主研发,于去年10月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目前,这项专利已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拟作价增资到一家高科技企业,将建成2000平方米的智能化车间,部署100套仿生舱,达产后可实现年产虫草5.2吨、年产值5200万元,预计推动市场价格下降25%,惠及12万消费者。在成果转化中,校企联合培养的8名研究生已全面投入技术研发,衍生的智能控制系统被三省五家企业引进,将带动行业年增效1.2亿元,并为珍稀中药材智能化规模化生产提供可复制推广的产业模式。

阜阳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在进行冬虫夏草仿野生化栽培。
从“虫草教授”“香椿教授”到“草莓教授”“泡桐教授”,阜阳师范大学始终坚持立足阜阳、服务阜阳,聚焦当地产业特色,打造“特色学科专业群”,先后组建科研团队30个、产学研创新团队35个、选派28名科技特派员进企业。据统计,在阜阳本地生源年均17%的情况下,毕业生留阜率超30%。
当前,阜阳正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在吸引人才留阜的同时,创新实施“颍淮英才计划”,常态化开展“接投资者回家创业、接技能人才回家兴业、接务工人员回家就业”“招才引智高校行、阜阳学子家乡行”“三接两行”活动。去年新增高校毕业生留阜来阜创业就业4.7万人,柔性合作高层次人才及团队199个,省级专项引才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全市人才总量达113.66万人、创历史新高。安徽高等研究院阜阳分院凝练产学研项目46个、首批招生“双一流”博士硕士142人,开创在阜阳培养“双一流”博士的先河。
创新驱动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803家
成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填补国内干法隔膜技术空白,实现锂电池隔膜从原材料到生产工艺全面国产化,建成11条生产线,年产能超6亿平方米,占据全国10%左右的市场份额。这家企业就是位于阜阳的界首市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界首市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
“这张看似普通的半透明薄膜,就是锂电池隔膜。”天鸿新材人力资源部经理徐文杰一边向记者展示着样品,一边介绍,“隔膜对于新能源汽车电池而言,如同人体心脏的瓣膜,外观像塑料膜,上面其实均匀排列着纳米级的微孔,既可分隔电池的正负极,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也能让锂离子自由通过,保障电池正常工作,其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锂电池的性能。而以前,几乎都从日本、美国等国家进口。”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天鸿新材牵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十多所院校,加大研发投入和力度,成功打破了这类锂电池隔膜产品的进口依赖。
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鸿新材每年拿出不低于6%的销售额用于研发,先后申请了163项国家专利,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7项,还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和安徽省多功能薄膜工程研究中心。“为进一步扩大产能和规模,公司今年还计划投资16亿元,启动二期工程,再增20条锂电池隔膜生产线。”徐文杰说。
近几年,阜阳市多措并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困难科企”三类培育库,建立市县联动机制,2024年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15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803家。同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8个省级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均由企业牵头,成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贝克制药等5家企业获省科学技术奖;昊源化工吗啉产能、欣奕华显示光刻胶出货实绩、云龙粮机输送机市场占有率均居国内首位。全市规上制造业企业年主营收入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清零”行动也在推进中。
融合路径
“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贯通
“这套户外服虽轻薄,但能抵抗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面的高保暖仿生绒曾被用作北京冬奥会防寒服的填充材料”“这款工作服为高寒地区消防员定制,既保暖又阻燃”……位于阜阳界首市的吉祥三宝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展厅中,每件展品都镌刻着这家传统纺织企业向新材料领域进军的印记。
“公司的每步成长,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成立之初就得益于当地政府2017年组织的‘院士专家界首行’活动。”技术研发部主任马晓飞回忆,彼时,作为一家传统纺织企业,公司尚在市场“夹缝”中艰难求存。借此活动,他们成功对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经多轮考察,院士团队技术入股,并引入国有资本和产业基金,成立了如今的吉祥三宝。

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8年间,吉祥三宝已发展成一家集功能性纺织新材料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院士工作站、安徽省新材料先进产业研究院等“两站一院一所两室一基地两联盟+九中心”的研发体系,长期联合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销售额连年增长。
吉祥三宝的跃升之路,是阜阳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生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阜阳市深入探访创新主体技术发展需求,推进政府、产业、学术、科研、金融、服务、应用等多重元素协同创新,不断推动前沿科技成果从“量的积累”转化为产业发展“质的跃升”。2024年,阜阳市累计建成各级各类研发平台1000余家;设立2.1亿元成果转化基金,已投放1.08亿元。
2025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市委书记刘玉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今年,阜阳市将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建设一批“政产学研金服用”高能级协同创新平台,更好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机制,力争今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5%以上、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
新京报记者 揭明玥
编辑 高静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