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污染治理的技术理性,遇见社会调研的人文温度;当实验室的瓶瓶罐罐,碰撞田野调查的笔记手札……来自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环境工程和社会学专业的王以宁、李邦辉、邱浦斯诺、周锐珩4名室友,积极探索学科交叉的可能,在本科期间全方位发展自己。他们全员参与国家级“大创”,手握“上海燃气奖学金”等多项校内外奖学金,荣获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如今,这个寝室全员升学深造:王以宁保研至华东理工大学,李邦辉保研至厦门大学,邱浦斯诺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周锐珩保研至浙江大学。

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的背景下,华东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创新性地设立了文理交叉“环境工程与社会学”双学士学位项目。4名室友都是本项目的第一届毕业生。
大一入学时,4名同学都面临同样的挑战:由于高中选科差异,部分同学未同时修习物理和化学,而对于双学位专业来说,四大化学和大学物理都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社会学的学习又要求他们快速适应文科思维模式。
在专业起步阶段,他们很快找到了互补共进的学习方式,4名同学全部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二开始,他们逐渐适应大学的生活,开始更多元地发展。王以宁作为天文社社长,带领社团从“小众兴趣”走向校园文化舞台。李邦辉作为资环学院青志协负责人,深化“垃圾银行”项目,先后荣获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优秀组织奖、优秀项目奖等。邱浦斯诺担任学院辩论队队长,锻炼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在校招办融媒体中心担任负责人等职务。作为团支书和资环学院宣传部负责人,周锐珩在做好支部与学院团委工作的同时,还对部门内部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提升工作效率。2023年暑假期间,他随学院赴新加坡交流访学,学习世界前沿的水处理知识,感受国外大学的授课氛围。
在科研创新方面,他们均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且成果显著。李邦辉参与“镍基催化剂二氧化碳还原生成甲烷”项目研究,荣获上海市节能减排大赛三等奖、“互联网+”校赛三等奖;周锐珩、王以宁、邱浦斯诺参与“开发低温催化乙烯催化剂延缓冷链果蔬腐烂”项目研究,荣获“互联网+”校赛三等奖、挑战杯校级铜奖。
大四上学期,4位室友在学业成绩和科研经历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开始积极准备夏令营与预推免。在材料撰写阶段,他们互学互鉴,提出修改意见;面试阶段,他们在线上线下加油打气,同步信息,查漏补缺。
邱浦斯诺最终凭借着专业第3的排名和面试中的优异表现,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夏令营的优秀营员称号并顺利被拟录取;王以宁、李邦辉、周锐珩也在经历夏令营和预推免后被拟录取为研究生,为本科4年的努力画下圆满的句号。
“感谢学校带给我的环境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王以宁谈道:“学环境工程让我掌握治污技术,社会学教会我分析技术背后的社会矛盾。用社会统计方法分析环评数据、用环境技术解决社区问题时,我真正理解了环境工程既要考虑技术实力,也要考虑人的需求。”对于即将开启的研究生生涯,他希望能继续发挥社会学优势提升自己,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未来能参与城市更新或低碳项目。
“工科与文科的思维碰撞打破了我看待环境问题的单一视角,环境工程教会我们用技术‘解题’,社会学则让我们洞悉问题背后的社会脉络、政策影响和人群诉求。学习过程虽有挑战,但这份融合的思维与能力,让我能充满信心地走向未来。”周锐珩表示,希望在实际场景中整合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方法,在环境规划、可持续项目管理等交叉领域,成为能够系统性应对环境-社会挑战的复合型人才。
以“经纬纵横”的交叉学科视角解构现实命题,持“青衿笃行”的初心扎根实验室与田野,用“循碳拓新”的智慧回应时代命题,借“研精覃思”的韧劲攀登学术高峰……他们用多维成长坐标,定义不被设限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