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渊(1909—1942),河北省磁县人,1935年参加地下革命工作。抗战初期,他在磁县抗日民主政府工作,1940年由太行第五专署调到武安,负责筹建抗日学校。
武安第一抗日高级小学始建于1940年,校址初设在西井村。由于该村距敌占区较近,时常遭受敌人骚扰,不久就迁移到禅房村,这里一扫往日佛家的香火和禅语,到处是读书声和歌唱声,抗日气氛很浓厚。
1942年抗战进入极其艰苦时期,随着形势变化,禅房抗高师生们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尽管大家住的是潮湿昏暗的房舍,吃的是南瓜萝卜菜和半稠半稀的小米饭,但在田静渊的带领下,全校师生精神饱满,校园里到处是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为减轻社会和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田静渊按照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抗大”精神,组织全校师生在学校前后的山坡、空地、河沟掀起开荒种地的生产热潮。为在群众中更好地开展抗日宣传,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哪里有群众集会的场合,学生的歌声、舞蹈就出现在哪里。
田静渊和老师们注重身教,率先垂范。生活上,校长与老师如同家长一般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一旦学生有病,老师就亲自请医熬药,送汤送饭,精心护理。有的学生缺衣少被,老师就将自己的棉衣棉被送给学生。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一时送不来小米,老师就用自己的薪金小米,替学生交给事务处,让其安心学习。禅房抗高就以这样的办学精神,赢得广泛的社会赞誉。
1942年夏初,日本侵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战火逐步漫延到安静的校园,学习环境也变得动荡不定。敌人一来,田静渊和老师就带领学生到深山中分散隐蔽,敌人一走,就再回到学校。为防敌人突袭,老师们轮流为学生站岗放哨。
日伪军进攻之势一天天加剧,白天进行梳篦式搜山,晚上进村烧杀抢掠。学校师生凭借着熟悉的地形,在山里与敌人周旋了20多天,躲过敌人的数次搜山。
5月中旬的一天,田静渊和老师安海澄与部分学生正在山上隐蔽,敌人的伏兵突然窜到他们所在山洞附近,并鸣枪示威。危急关头,田静渊镇定自若地对安海澄说:“情况紧急,我们不能束手就擒,保护学生要紧,我去引开敌人。”说着就毅然跳出洞外。安海澄急忙低声嘱咐学生:“你们要见机行事,快速转移。”话音未落也跳出山洞,向山坳跑去,不幸中弹牺牲。先跳出洞的田静渊径直向前跑去,很快被逼到绝崖上,眼前是数丈深渊,身后是敌人追兵,还不时吆喝着让他投降。随着一声“我至死不当俘虏!”的高喊,田静渊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反“扫荡”胜利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下达褒奖令,武安抗日县政府在安葬二人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在禅房校园竖碑纪念。1944年,武安县第一抗日高级小学正式改名为静渊学校。
郭炳昌 张建国 摘自《邯郸抗战英烈传》